你是否對未來職涯感到一片迷茫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嗎?有可能你是剛畢業新鮮人,看著人力銀行滿滿的職缺,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、可以做哪份工作,也有可能你已經是在職場中工作好幾年的老手,但總是現在每天上下班間,覺得活得如同行屍走肉般的生活。
如果你感到此困惑,想先跟你說其實你並不孤單,下圖為 Google Trends 搜尋《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》關鍵字的搜尋流量,從圖中可看到,在 2016 年的 9 月後流量反應持續有人為此所煩惱,且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的趨勢流量也隨年逐步上升。
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?
相比過去我們父母的年代,似乎較少人會提及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,反倒許多長輩能夠安穩得從年輕到老,都走在一條道路上發展,這裡許多的差異來自於世代背景的大不同。
自我覺察的啟蒙
在我們父母長輩的時代,當時正處於經濟、時局仍在變動的年代,當時比起追求「自己想要什麼」,更多仍是為著基本的生存,也就是吃住等需求所努力著,因此在經濟尚未完整充裕的情況下,較難往自我期待、自我成就等面向去思考,更多是依照職位的前景、薪水成長幅度去發展。
因此才會有不同年代,從穩定收入且有高額福利、退休金的公務員、教師,到高年薪「醫生」、「工程師」、「機師」等職位的發展趨勢,但隨著經濟成長到一個階段,多數家庭已能溫飽的情況下,人們會開始更多思考自我成就的部分,也因此尋找工作的判斷基準,不再只是純粹的薪資福利,而包含了團隊文化、公司願景、品牌理念、社會回饋,及個人化需求的生活平衡、未來發展性等多面向。
職位多元性的趨勢
由 Linkedin 在 2024 年公佈的職缺大調查中,揭露了以下成長趨勢最快的職位,包含有:
- 首席成長長(Chief Growth Officers)
- 政府專案分析師(Government Program Analysts)
- 環境健康安全經理(Environment Health Safety Manager )
- 收益管理總監(Directors of Revenue Operations)
- 環境分析師(Environment Analyst)
- 進階護理師(Advanced Practice Providers)
- 多元共融性副總裁(Vice Presidents of Diversity and Inclusion)
- 人工智慧顧問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sultants)
- 人才招募專家(Recruiter)
- AI 人工智慧工程師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er)
- 公共關係經理(External Communications Managers)
在這些職位當中,有將近 2/3 的職位在過往 20 年前是不存在的,包含因應前幾年社群、NFT、AI 等不同趨勢的來臨,衍生出如社群小編、社群經理、AI 詠唱師等新興職位,除了讓可選擇的職位越來越多外,也逐步打破「讀什麼就非得做什麼」的想法,讓現今工作者在職涯發展上有更多的選擇,卻也同時會更陷在當中無法判定。
社群媒體的興起
再以,過往年代的生活範圍並不大,很可能熟稔的人際圈現況僅限於親人、周遭同事、鄰居,因此對於工作、職涯的想像期待,通常僅受到這些人的影響,但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,多樣化的工作、生活樣貌會傾瀉在你的生活中,讓你開始覺得「怎麼樣的工作」、「怎麼樣的職涯」是更好的,卻也同時迷惘於自己是否真的想要,以及能否做得到的焦慮當中。
焦慮又躺平的世代
我們再回來觀看 Google Trends 上的數據,自 2011 年起,焦慮跟躺平兩個關鍵字的搜尋量開始逐步成長,包含各世代工作者,在面對世代、工作前景的變化時,需要投入更大的心力、時間在工作上,也因而有了如「內卷」之類的詞彙,及此焦慮潮背後另一光譜的 — 2022 年牛津代表字「哥布林模式」、「安靜離職熱潮」背後所呈現的躺平文化崛起。
這樣的現象,與上述所提到的三件事交集出的核心議題有關:
- 我是誰?
- 我想要做什麼?我喜歡什麼?
- 我是否可以做到?
當工作、生活的選項大幅拓增時,我們並不會因更多的選擇而感到開心、幸福,而是為在每個選擇背後可以得到的結果糾結,及更多的為我們做此職涯決定背後的可能性風險而焦慮。
而要能在這之間找到平衡,除了專業能力、產業領域知識的累積外,還需要透過大量的自我覺察,去深刻認知我們自己的喜好、天賦能力及價值觀,作為支持我們在職涯發展道路上,穩定我們信心的茅,及幫助我們做決策的指南針。
延伸閱讀|
– 認識職涯諮詢服務
– 認識職游職涯諮詢團隊